|
11月份,快遞業正式進入業務旺季。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1月1日全國共攬收快遞包裹5.69億件,同比增長28.54%。隨之而來的快遞包裝垃圾也持續增多,不少快遞商品仍有“大盒套小盒”“充氣膜塞滿紙箱”等過度包裝現象存在。
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512.2億件,同比增長3.7%。目前,不少快遞商品仍有“大盒套小盒”“充氣膜塞滿紙箱”等過度包裝現象。另據估算,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給環境造成的壓力不言而喻。基于環境保護、“雙碳”減排的發展立場考慮,必須加快推進快遞包裝循環利用,采取從源頭治理的策略,實現快遞廢棄物的有效減量,節約社會資源,促進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發展。
過度包裝治理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早在2009年就開展過快遞包裝專項治理,2021年4月,國家郵政局印發《郵件快件過度包裝和隨意包裝專項治理方案》,明確集中利用1年時間,組織全行業開展快遞包裝綠色專項治理。如今,經過各方努力,行業綠色發展意識逐漸增強,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時,快遞企業要再接再厲,樹立“倒計時”思維,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在接下來的3年里制定全面落實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時間表,并將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基層網點、每一位店長,要求其分步驟達成任務目標。

目前,每一件快遞包裹都要通過快遞企業的流通渠道,所以郵政快遞網點是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一大“關鍵點”。要強化郵政快遞網點的主體責任,要求各網點履行查驗職責,像落實快遞實名制一樣,對每一件快遞包裹都做外包裝檢驗。對于不符合綠色環保標準的快遞包裝,可要求投遞者依規重新包裝。
同時,快遞網點的工作要更加精細化,要加強快遞員的日常培訓,讓其熟練掌握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規則標準,快速識別非環保包裝。加強快遞員的業務管理,要求其主動拒絕客戶的不合格快遞包裝,向客戶宣傳相關政策和標準,幫助客戶改變包裝習慣,實現從源頭減量。
快遞循環箱、可降解包裝袋的生產成本較高,加之目前市場上還出現了偽降解材料等亂象,這些也是制約快遞包裝循環利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加強源頭治理的同時,還需要給環保包裝一定的政策優惠,鼓勵廠商加大研發新材料的力度,逐步擴大生產,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加強市場上降解材料的監管力度,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通各大痛點難點,全面推進快遞包裝循環利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成效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時,隨著消費新業態快速發展,過度包裝現象有卷土重來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環保材料成本偏高,導致寄遞企業相關舉措往往只是“試試水”;另一方面,與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相關的現行法律法規僅在快遞包裝使用環節進行了規范,對寄遞企業使用環保包裝均為推薦性標準,多為倡導性和鼓勵性要求,這就很難對寄遞企業形成剛性約束,對上游電商企業、包裝生產企業也沒有約束力。
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加快落地,謹防過度包裝現象卷土重來,絕不是一方的責任。只有生產企業、寄遞企業、包裝回收企業、消費者等共同努力、各盡其責,快遞包裝才能更好地“瘦”起來、“綠”起來。
快遞還在過度包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