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快遞費大漲價



快遞費漲價,多家快遞公司開始上調

快遞行業即將告別價格戰,多家快遞開始漲快遞費,“9.9元全國包郵”時代或許真的要成為歷史了。

包括圓通在內的多個黑龍江主流快遞品牌,在近期接連發布了公告稱:為回歸理性良性競爭,自9月20日凌晨起黑龍江地區將結合企業成本對收件價格進行上調,同時庫存單需要補差價。

 圖源:微博

但這一波漲價現象并非個例,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早已先行一步,多地快遞公司已陸續對底價進行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多家快遞給加盟網點及客戶下發漲價通知。

有媒體透露,近期湖北、天津、山東以及遼寧等地陸續宣布上調快遞費。

具體來看,8月4日起,廣東省快遞底價整體上調0.4元/票,均價漲至1.4元以上,按照有關部門要求,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成本價攬收,否則將遭受重罰。

在此次廣東調價之前,號稱“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浙江義烏市就已經率先打響了漲價的“第一槍”:將快遞底價從1.1元上調至1.2元,自7月18日起生效。

這波快遞費漲價潮,釋放出快遞行業競爭正在回歸理性的信號。過去幾年,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快遞單量也隨之堆高。各大快遞公司為了搶客戶爭奪市場份額,不惜壓低攬件價格,甚至“賠本賺吆喝”,快遞行業也因此陷入“低價”的惡性循環。隨著行業逐漸成熟,正向循環的盈利模式成為大勢所趨。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行業平均單價為13.40元,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變成了8.02元。

據悉,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定調“依法依規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新修訂的《價格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首次將快遞低價競爭納入法律規制,明確規定禁止“低于成本價傾銷”。這似乎也標志著快遞行業“低價內卷”的時代或將走向終結。

隨著快遞價格回歸理性,快遞公司將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務質量上。例如,通過優化物流網絡,提升配送效率;通過技術升級,加強包裹追蹤與管理;通過差異化服務,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未來,服務質量將成為快遞公司新的比拼重點。

主編認為,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一輪快遞費漲價或許不會立刻直接反映在日常寄件的價格上,但商家“9.9元包郵”“19.9元包郵”的促銷活動可能會逐漸減少。同時,價格戰減少后,服務質量有望提升,比如快遞派送上門等更高效的服務。

對賣家來說,快遞費上漲將也意味著利潤空間將被擠壓。快遞公司通常根據發貨量為商家提供浮動報價,發貨量越大的商家,可獲得更低的單票價格。但即便如此,快遞底價的集體上調,仍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商家的成本。一些小型商家,面對快遞費的上漲需重新調整價格策略。

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場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價格的合理回歸,不僅能讓企業有更充足的資金提升服務質量,也能讓整個行業從無序競爭走向健康發展。

無論是為了推動行業向著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還是為了改善基層員工的待遇、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這一系列調整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讓人充滿期待。

價格戰越打越猛

快遞價格戰,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經過多輪激烈競爭后,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直到2021年被緊急叫停。雖然近年來“斷崖式”降價現象減少,但在電商件市場,主要玩家仍在通過降價擴大規模。

近期,八大上市物流企業(順豐、京東物流、德邦、“通達兔”)相繼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一個顯著趨勢是——各家快遞企業單票收入仍在持續下降,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上半年,全行業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187.8億元,同比增長10.1%。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56.4億件,同比增長19.3%。

從業務量來看,圓通速遞業務量148.63億件,同比增長21.79%,超出行業平均增速2.5個百分點,市場份額提升至15.5%,同比增加0.3個百分點;申通快遞業務量123.48億件,同比增長20.73%,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2.91%。

順豐速運物流業務件量78.5億票,同比增幅25.7%,顯著高于行業平均增速,顯示出其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力;韻達股份業務量127.26億票,同比增長16.5%,增速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市場份額面臨被擠壓的風險。

上半年極兔速遞包裹量同比增長20.0%至106億件,同比增長20%。按包裹量計,極兔速遞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增長至11.1%,

業務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價格壓力也明顯加大。上半年各企業單票收入都出現同比下滑,這成為拖累凈利潤的重要因素。其中,順豐、極兔呈現雙位數下滑,降幅最為顯著。

韻達股份上半年單票收入1.92元,同比減少0.16元;圓通速遞單票收入2.19元,同比下降7.20%;申通快遞單票收入降至2.00元,同比減少0.09元;順豐控股單票收入因產品結構變化下降12.2%。上半年極兔速遞在中國市場的單票收入為0.30美元(約合人民幣2.15元),同比下滑13%。

數據顯示,1-6月,單票快遞服務平均價格為7.5元,同比下降近8%。

主編認為,快遞市場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企業若想擺脫低價競爭的困境,應及時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紅海”競爭中開辟全新的“藍海”市場。

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專注于提高效率,以無人車為代表的無人化技術,正逐漸成為多家快遞企業重點推廣的關鍵工具。

順豐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在19個省份72個城市累計投入運營超過1800輛無人車。

中通快遞目前在全國700多個網點投入無人車超2000臺,覆蓋城市超200個。中通賴梅松透露,“無人車在部分網點實現商業化運營,在降本上成效顯著——從站點到驛站環節,用無人車可以減少6~7分/票成本。”

極兔高管表示,“公司自2023年開始試點運營無人車,目前已投入900多臺,主要是加盟商自發采購,公司出臺鼓勵支持政策。

京東物流財報顯示,公司已在全國十余個省份累計投入使用數百臺無人車,降低末端環節的運營成本。

主編認為,今年的雙11或許將成為行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通過整體漲價緩解成本壓力后,關鍵在于企業能否在后續淡季中穩住價格水平,從而推動行業實現長期的利潤修復和健康增長。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4 分享
評論 搶沙發
頭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頭像

昵稱

取消
昵稱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