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行業正在尋求增長新動力。
1.我國今年快遞單量突破800億
滿臉汗水的快遞小哥在城鄉間往返穿梭,大大小小的包裹在傳輸帶上高速平移,滿載荔枝的無人機越過海島平穩飛行……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復蘇,我國快遞業務量呈現出驚人的增長態勢。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我國今年的快遞業務量已達800億件,比2023年提前足足59天,月均業務量超130億件,充分展現了我國快遞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強勁活力。

圖源:中國郵政快遞報視頻號
近年來,我國快遞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供給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從快速發展夯實的基礎設施,到逐漸推廣的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再到著力加強的智能倉儲和云倉建設,我國快遞行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綜合運輸體系持續優化,致力于給用戶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
根據國家郵政局近日公布的5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中國快遞發展指數比去年同比提升17.1%,其中發展規模指數、服務質量指數、發展能力指數和發展趨勢指數均有顯著提高,行業活力繼續釋放。

圖源:國家郵政局公眾號
這種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不僅體現在發展規模上,更體現在不斷優化的市場結構上。
今年1-5月,東、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比重分別為73.0%、18.5%和8.5%。與去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快遞業務量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的比重則分別上升1.3個和0.9個百分點。
結合業務量增長情況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快遞業務情況呈現出東部地區增速趨穩、中部地區增長迅猛、西部地區穩步提升的態勢。盡管東部地區仍然占據大頭,但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快遞業務增長勢頭強勁。區域發展的均衡性逐漸增強,我國快遞市場正在走向協調發展。

圖源:國家郵政局公眾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5月,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累計完成733.1億件,同比增長21.6%。其中,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655.9億件,同比增長24.4%。而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656.4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371.1億元,同比增長16.6%。
顯然,相比于迅猛增長的業務量,該行業的業務收入水平雖也有所增長,但仍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2.電商物流仍是增長主力
快遞業務量的持續增長,一方面得益于自身主動提高服務質量、優化配送網絡,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受到電商行業的深刻影響。
近年來,電商平臺不斷創新營銷模式,通過直播帶貨、節日促銷、限時搶購等多種方式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欲望,為快遞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下,電商平臺與快遞行業猶如一對默契的舞伴,共同上演一場場消費盛宴。
春節期間,受電商平臺推出“春節不打烊”和年貨寄遞服務的影響,快遞行業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據統計,全國攬收快遞包裹高達10.8億件,日均攬收量較2023年春節假期增長了驚人的145.2%;投遞快遞包裹也達到6.4億件,日均投遞量與2023年春節假期相比增長82.1%。
進入5月下旬,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紛紛開啟年中618促銷活動,快遞行業再次迎來了業務高峰,市場規模加速擴大。兒童節、端午節等節日的疊加效應,也促使快遞業務量實現了顯著的階段性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從5月20日到6月16日,全國快遞攬收量和投遞量分別達到137.66億件和135.26億件,同比增長均超過20%,單日最高處理量更是突破了5.8億件,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除此之外,電商行業為了擴大增長空間,而嘗試拓展新市場的舉動,也為快遞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
據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任王岳含介紹,相比過去幾年,今年“618”促銷期間,農村市場的表現頗為亮眼。這無疑是快遞進村覆蓋率得到提升的結果。
長久以來,由于農村配送運營成本較高而業務量較低,“快遞進村”入不敷出,成為一樁虧本生意。
但隨著電商平臺主動下沉,農村的網購需求增強,能夠給快遞企業帶來大筆業務增量,給了快遞企業持續建設農村物流體系的信心。
綜上所述,在快遞業務量高速增長的背后,電商行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不過,隨著存量市場競爭的加劇,各大電商一路卷到物流,各大快遞巨頭之間也越戰越酣,整體偏向“以價換量”。
2023年,全國快遞業務整體平均單價已經來到9.15元,同比下降4.1%。
而今年3月份,據面包財經數據,順豐、圓通、申通、韻達的單票收入環比均有所下滑,其中,只有順豐同比增長3.3%,圓通則同比下降4.11%,申通、韻達單票收入同比下降超過10%。

圖源:面包財經
有業內人士認為,單票收入下降是受到包括企業經營、結構調整、產品差異、局部區域產品價格倒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為了維持和爭奪市場份額,低價策略確實仍在持續。
3.快遞行業需要增長新引擎
顯然,這種低價策略并非長久之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快遞企業不僅僅是要比拼價格的高低,更需要關注服務質量與運送效率。
只有準確洞察并滿足消費者需求,構建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讓發展具有可持續性。
另外,3月1日起,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落地,明確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
新規的出臺,在將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引導行業回歸理性競爭的同時,也讓基層快遞業務不可避免地進入一段適應陣痛期。
面對新規,快遞員要么選擇打電話和收件人確認具體情況,要么直接選擇上門送貨。但無論選擇哪種送貨方式,快遞員的送件量和配送效率都會降低,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也會上升,給了“卷低價”戰略更大的壓力。
內有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外有宏觀政策的引導,快遞行業紛紛開始多方布局,以撬動新的增長。
例如布局即時零售業務領域。目前,順豐同城已經全面接入抖音外賣、抖音超市小時達等到家場景。京東“小時達”升級為“秒送”。菜鳥盯上了生鮮冷鏈市場,通達系物流企業也在積極入局本地生活服務。
此外,海外市場也大有可為。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我國跨境電商飛速發展,也給快遞物流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順豐、京東、菜鳥、極兔以及通達系等中國快遞物流企業都在去年就開始加快出海步伐,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深入布局。
背靠和阿里速賣通的互惠鏈接,菜鳥國際快遞的各線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順豐則積極建設智能化物流設施,并重點發力國際航線建設,擴展航網覆蓋范圍。京東物流宣布未來3年將建設覆蓋全球主要國家的供應鏈物流網絡。極兔也在進行全球化擴張……各大物流企業正在海外市場展開激烈的角逐戰。
綜上所述,中國快遞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這是讓傳統業務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轉折點,也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起點。
在尋求增長的道路上,快遞企業們不僅要在國內市場深耕細作,更要放眼全球,把握機遇,應對風險。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才能共同開創快遞業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