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經濟發展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物流的支撐,且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物流要具備服務能力彈性、運行功能彈性、創新發展彈性,即物流發展和運行要展現出服務于國家經濟安全與發展的強大韌性。在此過程中,物流的韌性與價值創造的技術、業態、模式和產業創新的巧妙結合,必將如同改革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帶來物流大規模成長一樣,帶來新一輪以安全韌性和價值創造為基本特征的、高質量的規模擴張。
2022年,我國GDP達121萬億元,同比增長3%,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后,再次躍上新臺階。這個3%彌足珍貴,不可小看,其不僅反映了我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突破了120萬億元整數關,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經濟穩健發展,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韌性。
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物流的支撐,且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物流要具備服務能力彈性、運行功能彈性、創新發展彈性,即物流發展和運行要展現出服務于國家經濟安全與發展的強大韌性。
2023年一季度,全國GDP合計達到284997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4.5%。對于處于疫情影響恢復期的巨型經濟體而言,這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這一成績的取得,既展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內在的強大動能,又體現了物流業發展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物流融合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就當前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物流面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
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物流作為供應鏈的重要構成基礎和要件,在提高服務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韌性的同時,因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規模、高質量的產業運行體系的建設,面臨現代化進程中全新的價值創造機遇——物流的韌性與價值創造的技術、業態、模式和產業創新的巧妙結合,必將如同改革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帶來物流大規模成長一樣,帶來新一輪以安全韌性和價值創造為基本特征的、高質量的規模擴張。
我國物流市場主體必須正視這一良好機遇,迎接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背景下物流大發展時代。
一是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向物流供應鏈。強大供應鏈是實現韌性與價值創造巧妙結合的有效手段和載體。只有手段與載體的有機統一,才能既打造服務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具有強大韌性的物流體系,又能因物流連接生產和消費,切實簡化我國產業運行環節,不斷降低物流運行成本,在環節簡化中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從而培育出具有供應鏈加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使得現代物流融入產業發展系統,實現物流從被動的派生服務向主動的產業運行技術、業態、模式創新的引導型服務轉型。同時,也將現代物流業的規模擴張建立在提質降本增效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物流發展品質。
二是扎實推進“通道+樞紐+網絡”物流運行系統建設。現代物流提質、降本、增效的基本發展模式是網絡規模經濟。在國家出臺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物流樞紐設施政策的大背景下,穩步推進“通道+樞紐+網絡”物流運行系統建設,通過優化物流網絡化空間布局,為物流供應鏈運行提供強大基礎設施載體的同時,加快構建我國頂層骨干物流網,為物流網絡化規模運行營造環境條件。如此,便可使得跨區域物流向通道集聚,依托樞紐密切通道聯系,以通道和樞紐為載體建立功能強大的物流網絡,提升物流提質、降本、增效韌性,為創造產業與物流新價值奠定堅實的運行基礎。
三是培育發展物流樞紐經濟。物流要素和運行服務向樞紐的聚集,在特定空間上營造了物流產業規模發展和更好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環境,在提高物流運行的安全韌性的同時,將創造培育發展樞紐經濟新高地的機遇,使物流供應鏈安全和韌性得到經濟新增長點的加持,更有利于物流依托樞紐承載城市在高水平價值創造基礎上實現大發展。承載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均應以發展樞紐經濟作為物流大發展的突破口,依據城市資源稟賦、產業輻射方向和潛在的物流規模,設計好物流供應鏈,將物流供應鏈連同臨近樞紐產業有效嵌入物流樞紐,精準和創新打造城市物流與產業發展新高地。(作者系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