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無人物流車賽道迎來“新玩家扎堆入局”的爆發期。僅這個月,德賽西威“川行致遠”、佑駕創新“小竹無人車”相繼登場,讓處于“技術驗證期邁向規模化商用”的無人物流車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新玩家能否打破新石器、九識等先發企業構建的現有格局,成為行業下一階段的看點。
一、市場爆發:規模擴張與格局松動的“窗口期”
無人物流車市場的火熱,源于需求、政策雙輪驅動,而銷量的快速增長,為新玩家入局提供了“窗口期”。
1.市場爆發的核心邏輯
需求端痛點凸顯:城市末端物流、環衛、配送等領域,面臨人力成本持續上漲、組織效率優化的迫切需求,無人配送成為解決“最后一公里”效率問題的關鍵方案。
政策端保駕護航:國家層面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多地逐步開放無人物流車路權,為行業從“試驗”走向“商用”提供了政策基礎。
2.銷量增長折射市場潛力
根據行業數據與預測,無人物流車市場正加速突破:
2024年,我國無人物流車出貨量約6600臺;
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已突破1.2萬臺,超2024年全年近一倍;
東吳證券預測,2025年全年銷量將突破3萬臺,市場規模呈“爆發式增長”。

3.現有格局:“先發優勢明顯,但未形成壟斷”
當前市場呈現“多元競爭”態勢,先發企業雖占據領先,但未形成絕對壁壘:
行業資深人士指出,現有格局的 “松動空間” 在于:先發企業的優勢集中在 “交付量” 和 “早期合作關系”,但在技術迭代、生態整合、成本控制等維度,新玩家仍有追趕機會。
二、新玩家圖鑒:“跨界力量” 如何沖擊現有格局?
2025 年入局及潛在的新玩家,多來自汽車、自動駕駛、科技等領域,憑借 “跨界優勢” 試圖重塑競爭規則,可分為 “已入局者” 和 “潛在入局者” 兩類。
1. 已入局新玩家:帶著 “差異化武器” 進場
德賽西威(川行致遠)
核心優勢:深耕汽車領域近 40 年,具備成熟的規模化量產能力、汽車供應鏈整合經驗,在車規級硬件制造、可靠性控制上有天然優勢。
戰略動作:暫未公布具體交付目標,但依托汽車產業積累,有望快速突破 “量產關”,主打 “高可靠性 + 低成本” 路線。
佑駕創新(小竹無人車)
核心優勢:聚焦自動駕駛技術,在感知算法、決策系統上有深厚積累,可快速將乘用車智駕技術遷移至無人配送場景。
戰略動作:明確提出 2026 年實現 1 萬臺交付,目標直指追趕新石器、九識,主打 “技術領先 + 場景適配快” 路線。
2. 潛在新玩家:“巨頭級力量” 或成格局顛覆者
Momenta、華為、比亞迪等企業雖未正式下場,但憑借技術、生態或制造優勢,一旦入局將對市場產生 “強沖擊”:
Momenta
核心籌碼:在乘用車城區領航輔助駕駛(NOA)市場占有率達 60.1%,軟件算法能力頂尖,技術遷移成本低。
進展:已在組建團隊,籌備進軍無人物流車領域,若入局將主打 “算法驅動 + 場景快速迭代”。
華為
核心籌碼:擁有 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等核心技術,通過 “技術賦能伙伴” 已實現落地(如 2021 年支持矩陣數據科技推出 L4 級物流車),生態整合能力強。
潛在路徑:大概率延續 “不造車,只做技術供應商” 模式,通過為無人物流車企業提供底層技術,間接影響市場格局。
比亞迪
核心籌碼:整車制造能力成熟,刀片電池技術領先(可提升無人物流車續航與安全性),曾與 Nuro 聯合推出無人送貨車,有場景落地經驗。
優勢點:能通過 “電池 + 整車制造” 垂直整合降低成本,主打 “高性價比 + 長續航” 產品,快速切入規模化市場。
這些潛在玩家的共同特點是:不缺資金、技術或場景,一旦入局即可跳過 “技術驗證” 階段,直接向 “規模化商用” 發力,其帶來的不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可能推動行業技術標準、成本結構的重構。
三、新玩家的 “四道坎”:打破格局難在何處?
盡管新玩家手握 “差異化優勢”,但要撼動現有格局,仍需跨越市場、政策、運營、成本四大障礙。
1. 市場信任與合作壁壘:“2-3 年沉淀期” 難繞過
無人物流車直接關聯物流效率、貨物安全及公共交通安全,新玩家需與地方政府(獲取路權)、大型物流 / 電商企業(獲取訂單)建立深度信任,而這一過程往往需要 2-3 年的案例積累。
現有玩家已形成穩定合作:例如新石器是順豐無人車領域的最大供應商,其設備已融入順豐末端配送的日常流程;九識也與中國郵政等企業達成長期合作。
新玩家的 “替代成本” 高:企業更換無人配送設備,需重新適配調度系統、培訓運維人員,若新玩家無法證明產品在穩定性、適配性、性價比上的 “絕對優勢”,難以撬動現有合作。
2. 路權獲取:“一城一策” 的碎片化難題
路權是無人物流車落地的 “基礎前提”,但目前國內僅深圳、蘇州等少數城市實現規模化路權開放,且不同城市的技術標準、備案流程、安全監管要求差異極大。
新玩家需 “逐個突破”:針對不同城市的政策要求調整產品參數、提交備案材料,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可能因政策變動導致前期投入 “打水漂”。
先發玩家已占得先機:新石器、九識等企業已在多個城市完成備案,形成 “路權地圖”,新玩家需從零開始,時間成本更高。
3. 運營體系:“賣硬件” 不如 “建生態”
無人物流車并非 “一賣了之”,而是需要配套的車隊調度系統、實時運維服務、數據迭代體系等全鏈條支持,屬于 “重運營” 行業。
現有玩家已積累成熟經驗:例如新石器通過數千臺設備的運營,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調度、運維流程,能快速響應突發問題(如車輛故障、路徑調整)。
新玩家需 “從零搭建”:搭建運營體系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還需積累足夠的場景數據(如不同天氣、路況下的行駛策略),短期內難以形成競爭力。
4. 技術適配與成本控制:“規模不足” 的兩難困境
無人物流車需適配快遞城配、工業物流、園區配送等多樣化場景,不同場景對載重、續航、自動駕駛精度的要求差異極大,而成本控制與量產規模直接掛鉤。
新玩家陷入 “規模 – 成本” 死循環:量產規模不足時,難以通過 “規模效應” 降低零部件采購、生產制造成本,導致產品價格偏高;若降價爭奪市場,又會陷入 “利潤微薄” 的困境。
現有玩家已形成成本優勢:新石器、九識年交付量達萬臺級,在供應鏈議價、生產效率上均優于新玩家,可通過 “薄利多銷” 鞏固市場份額。
四、格局未定,競爭加速行業成熟
無人物流車市場的 “格局之爭” 才剛剛開始。新玩家的加入,雖然面臨多重挑戰,但憑借技術、制造或生態優勢,有望在局部領域(如特定場景、特定區域)實現突破,打破 “先發企業壟斷頭部份額” 的初步平衡。
從短期看,新石器、九識仍將憑借交付量、合作資源占據優勢,新玩家更多是 “分食增量市場” 而非 “顛覆存量格局”;但長期來看,若華為、比亞迪等巨頭級玩家正式入局,憑借其在技術、供應鏈、生態上的壓倒性優勢,可能徹底重構市場秩序 —— 例如華為的技術輸出或推動行業算法標準統一,比亞迪的制造能力或拉低行業整體成本,進而倒逼現有企業加速創新。
無論最終格局如何演變,新老玩家的競爭本質上是 “技術、效率、生態” 的較量,而這場較量的最大受益者將是行業本身:競爭會推動無人物流車的技術迭代更快、成本更低、場景適配更全,加速其從 “商用試點” 走向 “規模化普及”,最終成為城市末端物流的 “基礎設施”,為消費者帶來更高效、便捷的服務。對于新玩家而言,能否抓住 “規模化商用前的最后窗口期”,突破自身短板、放大核心優勢,將決定其能否在未來的市場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