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物流業就這么干!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

圖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圖片

物流業最相關

熱詞與提及頻率

5次提及“物流”,1次提及“快遞”,

3次提及“交通”,5次提及“貨物”,

1次提及“流通”,1次提及“配送”,

1次提及“海外倉”,1次提及“電商”

1次提及“跨境電商”,1次提及“跨境服務”

2次提及“公路”,1次提及“線上線下”

1次提及“通關便利化”,1次提及“進口”

9次提及“進出口“,12次提及“出口”

3次提及“產業鏈”,1次提及“產業鏈供應鏈”

8次提及“綠色”,3次提及“低碳”

1次提及“碳達峰碳中和”,9次提及“基礎設施”

7次提及“減稅”,8次提及“降費”

2次提及“數字化”,2次提及“智能化”

4次提及“協同”,8次提及“高質量”

4次提及“供給側”,4次提及“結構性”

8次提及“制造業”,3次提及“實體經濟”

3次提及“服務業”,3次提及“零售”

6次提及“鄉村振興”,3次提及“一帶一路”

1次提及“長江經濟帶”,1次提及“京津冀”

1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2次提及“海南自由貿易港”

1次提及“綜試區”,4次提及“城鎮化”

2022年政府為物流業大環境發展做了哪些?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這一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面對經濟新的下行壓力,果斷應對、及時調控,動用近年儲備的政策工具,靠前實施既定政策舉措,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部署穩住經濟大盤工作,加強對地方落實政策的督導服務,支持各地挖掘政策潛力,支持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突出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推動經濟企穩回升。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7.7%。財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財政收支符合預算、支出略有結余。

——針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加大紓困支持力度。受疫情等因素沖擊,不少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遇到特殊困難。全年增值稅留抵退稅超過2.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緩稅緩費7500多億元。為有力支持減稅降費政策落實,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導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新發放企業貸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對普惠小微貸款階段性減息。

——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舉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全年基礎設施、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4%、9.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一定程度彌補了消費收縮缺口。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采取減免車輛購置稅等措施促進汽車消費,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93.4%,開展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基本穩定。幫助外貿企業解決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難題,提升港口集疏運效率,及時回應和解決外資企業關切,貨物進出口好于預期,實際使用外資穩定增長。

——針對就業壓力凸顯,強化穩崗擴就業政策支持。對困難行業企業社保費實施緩繳,大幅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增加穩崗擴崗補助。落實擔保貸款、租金減免等創業支持政策。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200萬人、實現穩中有增。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針對全球通脹高企帶來的影響,以糧食和能源為重點做好保供穩價。去年全球通脹達到40多年來新高,國內價格穩定面臨較大壓力。發揮煤炭主體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進產能,加大對發電供熱企業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應。在全球高通脹的背景下,我國物價保持較低水平,尤為難得。

——針對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增多,強化基本民生保障。階段性擴大低保等社會保障政策覆蓋面,將更多困難群體納入保障范圍。延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共向1000多萬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眾發放價格補貼,約6700萬人受益。做好因疫因災遇困群眾臨時救助工作,切實兜住民生底線。

經過艱苦努力,當前消費需求、市場流通、工業生產、企業預期等明顯向好,經濟增長正在企穩向上,我國經濟有巨大潛力和發展動力。圖片

總結過去五年

——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十年增加近70萬億元、年均增長6.2%,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了中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財政收入增加到20.4萬億元。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270多萬人。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我國經濟實力明顯提升。

——脫貧攻堅任務勝利完成。經過八年持續努力,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7.9%,數字經濟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以上。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從2.5萬公里增加到4.2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從13.6萬公里增加到17.7萬公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5萬公里。新增機場容量4億人次。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建成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6%,突破40萬億元、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1%。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5年提高到14年。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疫情沖擊等接踵而來的嚴峻挑戰,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不過度依賴投資,統籌運用財政貨幣等政策,重點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把年度主要預期目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既果斷加大力度,又不搞“大水漫灌”、透支未來,持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強化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推動經濟爬坡過坎、持續前行。

五年來創新宏觀調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合理把握赤字規模,五年總體赤字率控制在3%以內,政府負債率控制在50%左右。五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十年接近翻一番。各級政府堅持過緊日子,嚴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門帶頭壓減支出,盤活存量資金和閑置資產,騰出的資金千方百計惠企裕民,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精準處置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風險,平穩化解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大型金融機構健康發展,金融體系穩健運行,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連續舉辦8屆全國雙創活動周、超過5.2億人次參與,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成為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

保持物價總體平穩。下大氣力抓農業生產,強化產銷銜接和儲備調節,確保糧食和生豬、蔬菜等穩定供應,及時解決煤炭電力供應緊張問題,滿足民生和生產用能需求,保障交通物流暢通。十年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穩定在2%左右的較低水平。

五年來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堅持精準扶貧,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強化政策傾斜支持,優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對脫貧難度大的縣和村掛牌督戰。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定并集中支持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大對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重點區域支持力度。

五年來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多年來取消和下放行政許可事項1000多項,中央政府層面核準投資項目壓減90%以上。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改革反壟斷執法體制。

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國企聚焦主責主業優化重組、提質增效。

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統籌推進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改革化險,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加強金融穩定法治建設。

五年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1倍。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通過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將制造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從50%、75%提高至100%,并階段性擴大到所有適用行業,各類支持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年度規模已超過萬億元。

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開展重點產業強鏈補鏈行動。鼓勵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擴大至全部制造業。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增加到14.5億戶。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有力促進了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促進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發揮其帶動就業創業、拓展消費市場、創新生產模式等作用。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

五年來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著力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面對需求不足甚至出現收縮,推動消費盡快恢復。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支持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汽車保有量突破3億輛、增長46.7%。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15.8%提高到27.2%。發展城市社區便民商業,完善農村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增后勁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總體高于東部地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十年1.4億農村人口在城鎮落戶。有序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從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萬公里

五年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加快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提高到73%。

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深化供銷合作社、集體林權、農墾等改革。立足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增收。

五年來堅定擴大對外開放,深化互利共贏的國際經貿合作

推動進出口穩中提質。加大出口退稅、信保、信貸等政策支持力度,企業出口退稅辦理時間壓縮至6個工作日以內。優化外匯服務。發展外貿新業態,新設15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支持建設一批海外倉。發揮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重大展會作用。推進通關便利化,進口、出口通關時間分別壓減67%和92%,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明顯下降。關稅總水平從9.8%降至7.4%。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出臺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持續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條數分別壓減51%、72%,制造業領域基本全面放開,金融等服務業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已設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穩步推進。

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實施一批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項目,對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3.4%,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引導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加強境外風險防控。新簽和升級6個自貿協定,與自貿伙伴貨物進出口額占比從26%提升至35%左右。

五年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五年來,我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五年來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組建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

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連續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穩步提升城鄉低保、優待撫恤、失業和工傷保障等標準。

……

2023年,與物流人最相關的國家經濟戰略重點有哪些?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各展其長,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

(三)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市場準入,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繼續發揮進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六)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

(七)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八)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但我們有信心,頂住壓力,共同開創美好新時代。

一圖速覽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新華社)

圖片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0 分享
評論 搶沙發
頭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頭像

昵稱

取消
昵稱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