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淮北礦業集團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探索實踐“多式聯運”物流運輸新模式,不斷推進運輸資源全面整合、基礎設施有效利用、物流降本增效、社會經濟共享發展的總體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方案全文:
多式聯運作為國內外公認的最高效運輸組織方式,其發展已經深刻改變著世界貿易格局,成為影響全球供應鏈布局的重要因素。多式聯運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發揮地區物流樞紐作用的有力支撐,是推進我國物流大通道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淮北礦業集團響應國家和地方運輸結構調整、發展綠色多式聯運的號召,全面整合皖北地區運輸資源。依托淮北礦業集團豐富的煤、焦、化工等物流資源和品牌優勢,形成集上游生產企業、集運系統、運輸通道、下游用戶于一體的運營模式,打造“產、選、銷、運”一體化平臺,以市場為導向,以優質服務為引領,實現大宗散貨運輸的信息化、綠色化發展,促進區域內大宗物資供應鏈方式從傳統、零散向高效、集約、綠色的改造升級;實現了物流要素、資源與市場的高效融合。
淮北礦業集團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是淮北礦業依托集團資源稟賦和品牌優勢,打造的專業化供應鏈科技創新型全資子公司,是安徽省“十四五”省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的服務業融合試點企業。公司以全程供應鏈服務為核心,面向社會提供多式聯運、網絡貨運、實體運輸、運輸招標競價、汽車后市場等服務。以成熟完備的供應鏈渠道創新開展運貿一體業務,不斷深化和拓展多式聯運內涵。以“西煤東運”(內蒙古烏海至長江中下游、內蒙古鄂爾多斯至江西撫州)為突破,開辟“疆煤東運”(新疆昌吉經嘉峪關至連云港、日照港)通道,在契合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同時,滿足東部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旺盛需求。
該公司多式聯運項目以專業信息化集成平臺為基礎,以“一站式”服務為目標,以整合皖北地區大宗貨物運輸為突破,不斷提升和擴大多式聯運“一站式”服務質量及服務半徑,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該公司于2019年5月,創新開展“公、鐵、水”多式聯運和“公轉鐵”集裝箱多式聯運。2020年3月,“淮北市中國碳谷綠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通過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發改委審核,成功入選安徽省第一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項目,并于2022年3月成功通過聯合驗收。
(一)高標準制定實施方案
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淮北礦業集團多式聯運牽頭實施單位,從客戶分類需求、運輸路線選擇、運輸資源配置、運作流程設計、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調研和論證,確定淮北市中國碳谷綠色多式聯運項目實施方案。
(二)高標準推動三個建設
一是完善通道基礎建設。在淮北礦業集團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礦區500多公里鐵路專用線、站場設備、礦井貨場及相關設施服務多式聯運項目的同時,先后投資四千多萬元,改擴建鄒莊礦6400m2混凝土中轉場地、建設南坪港全封閉卸載裝船皮帶機系統,大幅改善和提升“公、鐵、水”基礎設施條件和運轉效率;二是加大物流裝備建設。通過120個集裝箱、10輛集卡車、50輛鐵路平板車和2臺正面吊的購置投入,不斷優化完善多式聯運一體化操作流程,實現集裝箱標準化運載單元的快速換裝與集疏運;三是信息平臺搭建。構建以全程動態信息交換服務平臺,實現鐵路承運人、公路承運人、水路承運人、貨主等多式聯運參與方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提高多式聯運全環節的流暢性和可靠性,大力提升多式聯運全程運輸服務能力。
(三)高標準構建聯運通道
以亞洲最大選煤廠淮礦臨渙選煤廠為貨源聚集地,以上海寶鋼、大冶特鋼、中信泰富、蕪湖新興鑄管等客戶為銷售終端。利用淮北礦業自營鐵路、所屬礦井貨場及物流設施,打通“鐵轉公、公轉水”多式聯運渠道,建立臨渙選煤廠→鄒莊礦貨場→南坪港→澮河→京杭運河→長江→用戶的多式聯運通道,并通過海昌港以內河船轉海輪的集聚方式實現鐵海聯運。
(一)提量增效物流降本效果顯著
自2019年5月,淮北市中國碳谷綠色多式聯運項目實施以來,在受疫情、汛情、市場下行及銷售困難等多重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通過優化運輸環節銜接、強化客戶對接等方式不斷提高效率,單日運量最初的640噸提升到當前的4500噸,月度運能突破13.5萬噸。截止目前,該多式聯運項目累計運量305萬噸,為上下游企業物流降本增效7100萬元。
(二)示范引領作用發揮日趨凸顯
該項目作為安徽省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的示范引領效果日趨凸顯,一是淮北市南坪港在示范工程的催化下,為港口及周邊發展帶來新活力,南坪港由原來的門可羅雀到目前的車水馬龍,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澮河航道成為了皖北地區的黃金水道;二是在借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相繼開辟了渦北精煤多式聯運和東北飼用糧多式聯運項目,實現了由“黑色”走向“多彩”、由單一物流向全程物流的轉變。特別是創新開展的內蒙古烏海至長江中下游、內蒙古鄂爾多斯至江西撫州“西煤東運”多式聯運通道,以直購直銷的全程供應鏈服務,從單純物流服務,提升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渠道。正在籌建的新疆昌吉至連云港的“疆煤東運”供應鏈通道將于8月底啟動,年度運量100萬噸以上。
2021年8月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和公眾號分別推送了題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物流成本,安徽省多式聯運降成本助企發展增動力》的文章,對該公司多式聯運成功經驗進行宣傳推廣,充分肯定該公司在行業內示范引領作用。
(三)運行軌跡全程監控及可視化
“聚能物流云平臺” 建設以多式聯運服務為核心,緊密鏈接生產、銷售及中間物流環節,提供“多功能、全方位、一站式”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具備汽車運輸、水路運輸、鐵路運輸、站場轉運全程動態跟蹤服務及信息展示等功能,并在關鍵節點位置實現可視化視頻監控,有效促進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有效提升多式聯運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
(四)低碳環保運行實現綠色運輸
一是以打造“公鐵水”多式聯運綠色發展新格局為目標,通過優化運輸方式實現了大宗散貨由公路向鐵路、水運集約化運輸的轉移,有效降低物流運輸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2021年該項目以安全、高效、便捷、綠色、經濟的運輸方式減少碳排放量71萬噸;二是從精煤裝車,到集裝箱的掏箱、裝船過程中,采用封閉式裝卸皮帶機系統進行作業,避免了揚塵、拋灑等各種污染。在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過程中采用標準集裝箱作為裝載單元、在水路運輸中采用“篷布+鉛封”的形式,有效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各種污染和貨損。
(五)簡化流程實行一站式服務
側重于實現用戶、資源、服務的集成,以信息互聯、業務協同、流程簡化、效率提升構建“一站式”集成服務功能。運輸全過程一次托運、一份合同、一次結算,以 “一次接單、一票到底”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快捷、高效的多式聯運“一站式”服務。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單一的運輸方式很難滿足企業龐大的物流需求。加之我國現階段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多式聯運作為一種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成本的運輸方式越來越受到追捧,發展多式聯運成為大家共識。當前,我國多式聯運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行業市場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要做好多式聯運,須具備運輸體量大、運輸距離長、樞紐場站及轉運設施齊全、集裝箱和多式聯運信息系統完善等條件,且具有較廣泛的港口、鐵路資源,能夠串聯眾多關鍵資源要素。
一是在物流大通道建設方面,“6軸7廊8通道”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主骨架空間已經初步形成;長江、京杭運河等水運大通道、港口貨運樞紐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當前,以鐵路為主干、公路為基礎、水運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日益完善。隨著中部地區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發展戰略實施,都將帶來基礎設施建設密度和網絡化程度的全面提升。交通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和物流大通道的建設及互聯互通,都將進一步促進多式聯運的發展;
二是在物流裝備發展方面,當前,萬噸運煤列車在鐵路運輸中的廣泛使用、標準化集裝箱在公鐵水運輸中的逐漸普及、箱式半掛車等標準化運載單元的大力推廣,有效提升多式聯運的銜接轉換效率;
三是在信息技術創新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人工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廣泛應用,不斷促進先進物流裝備與信息技術的協同和融合,讓多式聯運潛在的組合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不斷增強多式聯運市場競爭力。
當前,物流大通道網絡格局的基本形成,物流設備的智能化和標準化發展及信息技術的開放和互聯互通,為大物流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國家統一大市場建設及雙循環經濟背景下,以打破地方壁壘、大運量、遠距離、跨區域的大物流發展也是大勢所趨。后疫情時代,穩定的物流體系對于保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新形勢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物流”行業未來可期,站在新時代風口的我們也必將大有可為。
三年來,該公司通過多式聯運項目的建設和運行,通道成熟穩定、取得一定的運營經驗;資源掌握趨于廣泛、信息平臺建設日益完善。通過上連煤礦、中間物流、下接鋼廠、電廠等需求用戶,在提供安全可靠物流保障的同時,更為用戶建立了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