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李揚、科技司司長岑晏青、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介紹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發布會上,李揚從五個方面簡要通報了中國可持續交通發展情況:
一是看硬件,現代化的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加快形成。我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郵政快遞網和世界級港口群,規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狠抓服務,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的客貨周轉量、港口貨物吞吐量都在世界前列。特別是經過脫貧攻堅,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公路、通客車、通郵路,另外這些年,持續推進適老化交通出行服務和無障礙出行環境。
三是堅持創新引領,創新能力、實力充分提高。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都成為了亮麗名片,這些年推進杭紹甬智慧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智慧航道,智慧物流技術快速發展,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
四是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從設施發展來看,鐵路的電氣化率到去年年底達到73.8%,新能源城市公交車超過了54萬輛,新能源出租車超過30萬輛,在城市里配送的新能源車輛超過80萬輛。
五是堅持交通天下,交通國際合作不斷走深走實。中歐班列已經通行2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中國國際道路運輸協定合作范圍拓展至21個國家,水路已經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水運航線方面通達率是全球第一位的,民航和64個國家保持定期通航,郵政快遞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關于推動可持續交通發展的下一步部署
談及推動可持續交通發展的下一步安排與部署,李揚表示交通運輸部將從基礎設施、運輸服務、創新驅動、綠色低碳、國際合作五個方面發力:
一是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快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優化完善綜合立體網的布局,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基于此,將建設一批綜合客運樞紐,深入實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還將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最近推出了一批交通重大工程,各方也都很關注。
二是著力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人享其行、物暢其流”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對此將加快發展旅客聯程運輸,推動運輸服務多元化,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現代化農村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增強交通運輸服務普惠化的水平。還將充分發揮物流保通保暢的作用,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還將大力發展貨物多式聯運,大力加強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
三是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等科技工程。加快發展數字交通,特別是智能鐵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民航、智慧郵政、智慧樞紐等一大批新型的交通基礎設施。同時,將規范交通運輸新業態的發展。
四是推進交通綠色低碳轉型。按照國務院要求,將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推動大宗貨物的“公轉鐵、公轉水”,大力發展鐵水聯運、江海直達運輸。加快推進運輸服務的“一單制”“一箱制”“一票制”,加強交通運輸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新能源清潔車輛船舶應用,持續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
五是深化交通運輸國際合作交流。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十周年,以此為契機,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制度規則“軟聯通”,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鞏固與有關國家、區域和組織交通領域務實合作,積極參與全球交通運輸治理。還將更好發揮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平臺作用,為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自動駕駛是智能交通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那么,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應用進展以及下一步的展望是什么?對此,科技司司長岑晏青表示,自動駕駛是智能交通領域創新的熱點和焦點,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引擎,也是發展可持續交通的重要領域之一。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近年來,交通運輸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關于促進道路交通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指導意見》《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等,同時發布了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中的智能交通部分建設指南,認定了一批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和示范區,組織實施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自動駕駛技術在不斷提升、產業體系逐漸完善。
二是推動場景應用。引導產學研用各方共同努力,面向部分場景的自動駕駛技術逐漸走向實際應用。特別是在城市出行服務、港口作業等場景中,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實現了一定規模應用。場景級的解決方案正在加速成熟,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開展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應用示范,上海港、天津港、深圳媽灣港等港口積極應用智能集卡、集裝箱無人轉運車,這些應用顯示出自動駕駛技術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三是強化先導試點。為更好發揮場景創新對技術和產業的帶動作用,去年交通運輸部啟動實施了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重要方向是自動駕駛。試點工作堅持立足真實業務、依托真實場景、解決真實需求、形成真實模式,首批自動駕駛領域布局的14項試點任務,得到了大家踴躍響應,有百余家創新主體積極參與,投入了各類自動駕駛車輛超過1000臺,試點效果取得了積極成效。
▍關于國際物流供應鏈發展
針對“我國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物流大國,過去幾年交通運輸部開展了一系列的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當前形勢下國際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情況如何?”這一提問,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表示,國際物流供應鏈是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
過去幾年,國際物流供應鏈的暢通和韌性也持續造成影響,引起各方的關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交通運輸部充分發揮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的作用,會同相關部門,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現代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著力暢通物流網絡,加快建設“兩沿十廊”國際物流大通道;著力提升保障能力,推進各種國際物流運輸方式發展;著力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拓展延伸國際物流服務網絡。目前,我國國際物流運行總體持續向好。
一是全國港口外貿吞吐量增勢較好。1-8月全國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33.4億噸,同比增長9.7%,比2019年同期也增長了16.9%。
二是國際航空貨郵量穩步增長。截至8月底,全行業擁有全貨機252架,通航全球的22個國家;累計完成貨郵總量1032.4萬噸,同比增長4.9%。
三是中歐班列保持穩定暢通。截至8月底,中歐班列運行線路86條,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累計發送貨物126.2萬標箱,同比增長23%。
四是主要陸路口岸過貨能力持續提升。與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協定。8月份,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里、綏芬河等主要陸路口岸過貨量同比增長89.1%。
五是國際寄遞服務網絡不斷完善。快遞企業加快整合海陸空鐵多種國際物流資源,穩步推進國際郵路通道建設,健全完善海外倉、分撥中心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