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車混用,物流人的視角告訴你,問題出在哪



這兩天中儲糧的名字真的是如雷貫耳。要不是無意間爆出拉過煤制油的罐車進了他的廠子拉上了食用油,大家還真不知它是干啥的。先拉煤制油,沒有清洗直接再拉食用油,意味著殘留的硫化物等有毒物質(zhì)全都稀釋到食用油里了,這一下就引爆了全網(wǎng)憤怒,短時間內(nèi)就沖上了熱搜。

民以食為天,事關每個人的健康,大家憤怒,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沒有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前,網(wǎng)爆罐車司機解決不了什么問題,抵制可能完全沒有聯(lián)系的食用油品牌難受的也是自己。

真正需要關心的是,反映出的更深層次的矛盾點。

1.社會上蔓延的極致追利逐利主義。

2.買方市場的低價思維,不看服務不顧品質(zhì)。

3.物流行業(yè)的無序內(nèi)卷,劣幣驅(qū)逐良幣。

以一個物流人的視角,簡單闡述下此事件的看法,僅代表個人觀點。


中儲糧可能很冤枉

為什么講它很冤?這個要從食用油的供應鏈條來看。

一般這種規(guī)模的企業(yè),它都是全產(chǎn)業(yè)鏈形式的,原料收儲,初級榨油,精煉加工,產(chǎn)出成品油,包裝,也包括下游自己品牌的銷售渠道,也就是網(wǎng)上很多人在抵制的金鼎、鼎皇、華鼎、漢鼎、中鼎、惠鼎等這些牌子。

好歹中字頭企業(yè),堂堂央企,沒有點黑科技怎么可能形成產(chǎn)業(yè)規(guī)模。人家有著自己的科研團隊,加工廠都是恒溫恒濕的,實際工廠我是沒有去過,但是網(wǎng)上搜搜這方面的資料還是很多的。一家從源頭,生產(chǎn)到銷售,從頭到尾嚴格把控的生產(chǎn)企業(yè),最后找了一個殘留煤油的罐車來拉貨。如此虎頭蛇尾的事情,我是不太相信的。

問題出在其他銷售渠道上了,也就是下游的N個中小廠家。這里要提一下到岸價和離岸價的概念,到岸價就是送貨上門,離岸價相當于是買家上門自提。兩種形式的采購價格肯定是不一樣的,差的就是運輸成本上。

下游的這些廠家,可能有自己獨到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做到比生產(chǎn)廠家送貨的成本還要低,甚至是可能低很多。所以,他們采取了雇車上門拉貨。問題點就出在這了,為了縮減運輸成本,能省的就都給省了。

中儲糧大概率是沒啥問題的,現(xiàn)在真正需要嚴查的,是下游廠家的這些流通渠道。所謂的下游,可能是一些代工廠,通過購入原油,經(jīng)過OEM,就變成了其他牌子。也可能是食品加工廠,餐飲供應鏈公司。據(jù)這兩天網(wǎng)上的信息來看,下游這些廠家大都是供應鏈公司,業(yè)務范圍涵蓋了企事業(yè)食堂,學校食堂等,想想都可怕。


罐車洗不洗,是混淆視聽

正常來講,普通的冷藏車,也就是那種廂式貨車,拉了一趟鮮肉,再拉水果蔬菜,中間都是要進行清洗的,把車廂內(nèi)壁擦拭一遍,避免不同貨品之間串味污染。

油罐車,洗不洗,怎么洗,這個我不知道,特意找了一個物流同行簡單了解了下。一般油罐車的清洗,是三個方法。

高壓沖刷,通過高壓水槍對內(nèi)壁進行清洗。殘留會比較多。

高溫蒸汽,通過高溫蒸汽,弱化油脂的附著性,再沖刷。同樣殘留也會比較多。

化學試劑,通過相對應的化學反應進行清洗。拉什么亂七八糟都有,洗得干凈嗎。

還有網(wǎng)上發(fā)的,什么震蕩清洗法,就是裝一部分水,然后急加速急減速,水流通過震蕩達到?jīng)_洗的目的。比較扯淡,但現(xiàn)實可能真有司機是這么干的。

市面上也有專門承接這種類型的清洗公司,但是只能證明洗過了,是否洗干凈,他們說了不算。這是需要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對應檢測后,出具檢測合格報告的。正常來講,裝貨流程里是有一項固定程序的,食用油廠家有義務索取罐車的檢測報告,這是中儲糧沒有嚴格執(zhí)行的。

這個檢測程序其實也是形同虛設,主要是檢測大腸桿菌、黃曲霉毒素是否超標,其他的如果沒有明確要求,人家是不可能單獨弄一套檢測程序的。

洗不干凈,檢測不到。到這,也就意味著,本次事件根本不是洗不洗的問題,而是壓根不能混運,專車專用的問題。

而且,類似的事情,在物流行業(yè)內(nèi),算是比較普遍的情況,通用做法,大家心照不宣。


罐車司機可憐也可恨

達到一定體量的公司,一般都是有自有車輛的,中儲糧這種規(guī)模,一定是有自己的車隊的。自己的車隊,業(yè)務流程,執(zhí)行標準,肯定是不一樣的,每個月的活也比較固定,不會吃了上頓沒下頓。其他的要么是個體司機,要么是三方車隊,

而這次事件的涉事罐車司機,大概率是個體司機,掛靠在三方車隊下,下游廠家又恰巧找了這么個不靠譜的車隊,為什么,因為他報的價格低啊。別家車隊報價6000,算好了清洗成本的,他敢報4000把業(yè)務拿下,扭頭把這個單子派給了這個司機。

這個罐車司機怎么辦,明知道覆蓋不了成本的情況下,他能怎么辦。返程空駛回去?再等等其他單子?硬著頭皮接?沒得選擇,只能硬著頭皮接下來。單子接下來,看看能不能摳一摳成本吧。車子不洗了,走國道,通宵開……稍微有點良心,把車子簡單洗洗吧,良心多一些那就花個大幾百好好洗一下。

這個事件是不能混的問題,但是我們假設一下,可以洗干凈的情況下,是個什么費用。

首先,油罐車的內(nèi)部,不是通透的,是這樣有多個擋板的形式。目的是為了防止行駛過程中,內(nèi)部形成大的波浪,造成駕駛風險。這樣的結構,就意味著清洗的難度會增加很多,邊角死角,人不鉆進去,是根本洗不到的。就簡單沖刷一遍,也得要你個大幾百。

司機心想我得有良心,好好洗洗吧。小車1000,大車2000,來個精洗3000,先蒸一遍,人進去再刷一遍,再用對應的化學清潔劑。花了3000大洋,還耗費了一天時間。

司機懵了,運費4000,還要掏過路費油費,洗罐花了3000,一趟分幣不掙還得倒貼。車隊老板說,我就沒算洗罐的費用,你愛拉不拉,不拉我給別人。

換個角度,罐車司機以后只拉煤油或只拉大豆油,結果就是每個月的活嚴重不足了,原來8000收入,一下變5000。提高報價換一家車隊,問題是有車隊要你嗎?妥妥的死循環(huán),良心和現(xiàn)實,只能是擰巴的。


低價思維,劣幣驅(qū)逐良幣

很多物流同行,都在抱怨最近幾年,業(yè)務越來越不好做,活不下去了。

全程冷鏈,探頭追蹤實時查看溫濕度,客戶說報價太高了。倉庫作業(yè),一防二查三監(jiān)督,客戶說人工成本浪費嚴重。

明明算好了報價,已經(jīng)只留了兩個點的利潤了,甲方還是選擇了另外一家,因為另外一家的報價擊穿了地板。

一個很搞笑的事情,做餐飲的,注重食材沒有邊角料,保證新鮮沒有添加,高成本的結果就是持續(xù)虧損。一旦他丟掉良心,搞點合成肉,爛菜葉子壞水果不能扔,想盡辦法降成本,馬上就扭虧為盈了。

從什么時候開始,市場上已經(jīng)只有價格這一個標準了呢。當我們所有人,拿到一個物品時,享受一種服務時,腦子里只有唯一的價格標準時,一定會倒逼上游偷工減料。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5 分享
評論 搶沙發(fā)
頭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頭像

昵稱

取消
昵稱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