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庫揀選路徑規劃,是指如何優化揀貨員在倉庫中的行走路線,從而提高效率,減少時間或距離。這是物流管理、倉儲優化領域的長期話題了。
這里面會牽扯到很多影響因素,是按訂單揀選還是批量揀選還是分區揀選,具體是什么樣的策略。比如,倉庫的布局是哪種類型?是傳統的貨架排列,還是其他形式?訂單的批量大小如何?揀選頻率高的商品位置是否要做優化?
我們先了解有幾種揀貨路徑的形式。

揀貨路徑S形策略
沿貨架通道單向行走,走到頭直接換另一個通道返回,如此往復直到揀完所有訂單。最終下來整個路徑是呈“S”形的,覆蓋所有需訪問的通道。
這種揀貨路徑,適用于密集存儲型的倉庫,貨架排列緊密很規則,沒有設置較為復雜的揀貨邏輯,沒有復雜的通道布局。商品訂單的分布是比較分散的,揀貨需要覆蓋到大部分的通道。
優點:揀貨路徑非常簡單,對于員工來說容易執行,錯誤低比較低,即便是新員工揀貨也能快速適應。因為是單向行走,對于揀貨位比較分散,必須要覆蓋到所有通道時,能夠減少折返。
缺點:S形最大的弊端就是覆蓋所有通道,對于無揀選任務的路徑,就產生冗余浪費人工成本。尤其是在訂單集中度高的場景下,這種浪費非常嚴重,對員工不友好,需要繞遠路。

揀貨路徑往返策略
從入口處進入通道,揀完當前通道內的所需商品后原路返回,退回至通道入口處再換下一個通道,每個通道都按最遠商品位做一次往返,揀貨所有通道。
往返型揀貨路徑,適合訂單商品集中在少數通道的場景,也就是訂單揀貨位集中度高。通道要是很長的話也很適合,揀完需要的商品就按原來的路往回走,這樣能少很多無效路徑。另外,往返型揀貨非常適合處理緊急訂單,快速揀選少量商品后返回然后發貨。
優點:訂單集中時,能大大減少繞行距離。靈活性比較高,按照每個通道的揀選位分布,系統支持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優先匹配最短往返路徑的。
缺點:如果訂單比較分散,會造成頻繁的往復每個通道,效率低下。也容易和其他揀貨員工的路徑交叉,通道比較窄時造成擁堵。

揀貨路徑中點策略
以貨架布局中間某點為基礎(有通道的情況下),進入通道后分別依次向兩邊揀選,當揀選至盡頭時原路返回,退回入口處換另一個通道。
中點型揀貨路徑,非常適合長通道的倉庫,比如超過50米的貨架通道。訂單的揀選位在通道內的分布相對比較分散,兩端都有需求??梢耘cS形結合,在全局使用S形路徑,局部通道內使用中點策略。
優點:長通道場景下,因為是從兩端分別進入,員工的揀貨路徑是最短的,同時,通道兩端的揀選效率是相對均衡的。
缺點:對倉庫布局有一定要求,貨架的通道比較長,中間有額外的通道入口,需要預設通道的中點。假如預設的中點不是通道的中點位,員工就需要進行額外的繞行。

揀貨路徑混合策略
這算是一種折中的結合方案。往往是根據實時訂單的特征結合倉庫的實際布局,動態選擇S形、往返或中點策略,通過系統來做動態選擇最優路徑。
適合混合存儲、多品類、訂單結構經常變化的場景。同時,需要有強大WMS作為支持,系統提供動態的路徑規劃。
優點:靈活性強,綜合各策略優勢。適合大規模、多變的倉儲場景,例如對高頻商品使用往返策略快速揀選,對分散商品使用S形覆蓋。
缺點:依賴WMS的算法和實時數據支持,實施成本高。對人員培訓要求較高。


幾種方法的對比,同等條件下,我們可以看到。
S形路徑,是最簡單最容易實施的,對人員和系統的要求不高,但走動路徑是最大的。簡單但冗余,適合新手和低技術倉庫。
往返型和中點型,揀貨路徑是最短的,但是都對訂單分布有一些要求。往返型主要靠人為來做取舍,訂單集中時的“短跑冠軍”。中點型則對系統有一定要求,長通道倉庫的“平衡之選”。
混合型算是折中方案,動態調整規劃,非常依賴系統。技術驅動的“全能選手”,要有成本和數據支持。
具體的揀貨路徑使用哪種形式,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定論,需要結合自己的倉庫做綜合考量,盡量匹配實際的訂單情況和倉庫布局。
應用建議
小規模倉庫:優先使用S形或往返策略,成本低且易操作。
中大型倉庫:采用中點策略或混合策略,結合算法優化。
智能化升級:引入WMS系統和路徑規劃算法,實現動態混合策略。
訂單分散率高(如B2C電商):無系統支持 → S形路線。有系統支持 → 混合策略(動態跳過空通道)。
訂單集中率高(如B2B批發):人工操作 → 往返策略。長通道倉庫 → 中點策略。
復雜多變場景(如全渠道零售):必須依賴WMS+算法,采用混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