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聯接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這賦予了物流新定位、新使命,并將物流降本提質增效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四川省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物流需求旺盛。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對更好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貨物運輸結構不斷優化,物流運行效率持續提升,社會物流成本穩步下降,為實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便利提供堅實支撐。2023年,四川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較2012年下降4.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取得明顯成效。然而,對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物流運行效率低、效益差、成本高等問題仍較突出,亟需探索發展新方向、新路徑、新舉措。
踏上新征程,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為基本前提,以調結構、促改革為主要途徑,聚焦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以發展交通物流新質生產力為重要突破口,“點”“線”“面”三位一體,優化繁榮主干貨運通道,精準推動結構性降本、制度性降本、技術性降本、管理性降本,為實體經濟“舒經活絡”、為群眾生活“賦能添彩”,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堅強保障。
完善點 提高物流集散中轉效率
立足物流節點,構建樞紐城市、樞紐港站、末端設施等多層次一體化樞紐節點體系,豐富拓展節點功能,提高節點集散中轉效率。
推進綜合貨運樞紐建設。強化成都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打造瀘州—宜賓、萬州—達州—開州、攀枝花、廣元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培育綿陽、樂山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1+4+N”樞紐城市體系。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省級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為重要抓手,以匹配產業發展和提高流轉效率為目標,持續推進綜合貨運樞紐港站建設,推動各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持續實施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適時啟動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工作,重點支持制造業企業和多式聯運企業聯合申報項目,打造一批制造業、物流業深度合作典型案例。
推進末端物流設施建設。以服務產業發展尤其制造業為重點,鼓勵物流企業與產業園或大型生產企業合作,推動以“園中園”方式科學布局專業物流設施,打造公用倉儲、分撥、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設施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以促進農產品進城、日用消費品和農資下鄉雙向流通為重點,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體系,推動縣級統倉共配物流中心建設,推進普通客運站、鄉鎮運輸綜合服務站拓展物流功能,加快建設“金通郵快驛站”,擴大村級物流節點覆蓋范圍。
推進物流節點擴能提效。推動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節點各類設施和服務應用,推進倉儲、裝卸、轉運、分撥等關鍵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數字化改造,重點推廣智慧倉庫、自動化裝卸轉運設施設備,實現物流設施設備全面聯網和作業流程透明化、智能化。打破“信息孤島”,搭建信息化平臺,推動方式間、部門間、企業間信息集成共享,提升物流節點信息處理、智能調度能力和響應速度,提高物流節點集散中轉效率。
暢通線 提高物流通道運行能力
立足物流線路,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并以多式聯運為重要突破口,做大做強貨運主通道,提高物流通達通暢水平。
打通大動脈。四川不沿邊、不靠海,深處內陸腹地,推動物流降本增效,亟須加快構建“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主動對接融入“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提升與周邊城市群、全國主要城市的互聯互通水平。暢通這些大通道,需要結合階段特征,按照“東向加寬、南向加直、北向加密、西向加速”的思路,突出重點、分類實策,推動成渝高速“四改八”、長江干線“三升二”、達萬鐵路擴能等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和鐵路建設,形成四通八達、運行高效的物流通道體系。
疏通微循環。以推動大宗物資和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導向,重點聚焦“鄰而不接”“連而不暢”等問題,持續完善重點港口、貨運樞紐集疏運公路、鐵路,并持續推進鐵路專用線、公路連接線進園區進廠區,疏通多式聯運的“最先一公里”。以提高農村物流節點和主要經濟節點通達通暢程度為導向,持續推動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雙車道以上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疏通服務農業農村的“最后一公里”。
繁榮主通道。以多式聯運為紐帶,持續優化主要貨運通道組織,并依托大型制造業貨主企業的貨源優勢和多式聯運經營主體的整合優勢,打造一批多式聯運精品線路。南向重點加強與北部灣、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東盟的合作,加密開行鐵海聯運班列和中老鐵路國際貨運班列;東向重點加強與長江中下游城市群之間的合作,穩步發展以“長江班列”為代表的鐵水聯運,協同重慶加密開行“川渝外貿快班”以及四川至重慶貨運水上穿梭巴士,探索發展江海直達運輸;北向、西向重點發展中歐班列(成渝),并探索拓展“蓉歐+瀘州港”等鐵水、鐵海聯運。持續推動多式聯運發展,促進服務規則銜接統一,推廣使用多式聯運電子運單,提升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發展水平。
優化面 降低物流整體運行成本
立足物流運行,從市場主體、營商環境、服務創新等多維度著力,整合“點”“線”,全面提高物流網絡整體運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聚焦各運輸方式市場和機制壁壘,通過招強引優、本土整合創建等方式,培育一批具備跨方式運營、全鏈條整合能力的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實現“一次委托、一次結算、一次保險、全程負責”。聚焦道路貨運企業小散弱和貨車空駛率高的特點(四川道路貨運企業平均擁有貨車僅23輛,貨車空駛率和空置率高達45%和40%),從資金激勵、行業引導等方面推動符合條件的貨運企業升規入統并給予規上企業政策支持,推動道路貨運集約發展;建好用好省級國有網絡貨運平臺“蜀好運”,鼓勵并支持大型生產企業自建網絡貨運平臺,以大平臺為載體,提升貨運組織效率、降低貨車空駛率空置率。
優化物流營商環境。推動多式聯運領域陽光收費,鼓勵港口、鐵路等多式聯運相關企業整合作業環節、清理和簡化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并要求向社會公開收費規則和目錄清單,鼓勵大宗貨物實行“一口價”運輸政策。優化完善貨物運輸支持政策,對開展“公轉鐵(水)”“散改集”業務的制造業企業和物流企業給予精準獎補,對新能源貨車、集裝箱運輸車輛、規上企業貨運車輛給予高速公路通行費優惠,研究出臺“分時段、分路段、分里程、分車型”高速公路通行費精準優惠政策,引導貨車夜間通行并實行通行費“遞遠遞減”優惠政策。優化大件貨物運輸審批流程,面向國家重大項目和進出口項目大件運輸需求提供節假日綠色通道服務,縮短法定審批時間。
推動服務模式創新。鼓勵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服務,開展從制造業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到產品分撥配送的全過程物流服務。支持制造業產業園建立公共物流服務平臺和物流服務聯盟,實行貨物統倉、統配、統管。鼓勵制造業企業將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業務與企業經營“主輔分離”,與物流企業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實現物流服務與制造業供應鏈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鼓勵發展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結合的物流新模式,積極發展統倉統配、無人配送、高鐵貨運、甩掛運輸等先進模式,積極推動集裝箱、托盤、半掛車等裝備共享共用。積極探索政企共同出地出資合作模式,鼓勵大型企業在滿足自用基礎上面向社會共享倉儲。